一场关于青春、衰老与自我撕裂的血腥寓言:评《某种物质》
黛米·摩尔主演的《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以惊悚片的外壳,讲述了一个关于年龄焦虑与自我认同的深刻寓言。这部影片败给《阿诺拉》,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让我忿忿不平。影片中,年老色衰的女演员通过神秘药物分裂出年轻版本的自己,却陷入两个“自我”争夺生存权的残酷博弈。医生警告她们必须保持平衡,但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年轻女人不断从年长者身上抽取“稳定液”来维持青春,而年老女人则在痛苦中逐渐崩溃。
我对这个译名不满意,《某种物质》像是指代女主角注射的药物,但The Substance的重点显然不是讲药物,而是讲女主人公的主体性分离。Substance本身有物质、存在、实体等含义,与其翻译成“某种物质”,不如翻译成“某种实体”,或者意译为“怪物”直截了当。
影片最精彩之处在于将内在矛盾具象化的处理手法。年老女人和年轻女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体的两面:年轻者继承了虚荣与自负,年长者则背负着嫉妒与恐惧。这种人格分裂的设定让人联想到《惊魂记》或《致命ID》,但本片通过生物科技的设定赋予了更直观的视觉冲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稳定液”这一设定巧妙地隐喻了现代人对青春永驻的病态追求——它既是解药,也是毒药。
影片的高潮部分极具冲击力:当两个身体被迫合体,变成四肢扭曲、双面共生的怪物时,这个骇人形象既是对身体恐怖的极致呈现,也是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深刻隐喻。怪物将美丽的海报贴在腐烂脸上的场景,堪称对当代“颜值崇拜”最辛辣的讽刺。
不过影片也存在明显缺陷。中段叙事节奏略显拖沓,两个自我的冲突场景因重复而失去张力。结局的处理尤其值得商榷:怪物执意登台的行为缺乏足够动机铺垫,民众的暴力反应更像是为满足视觉刺激而设计。这种处理虽然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主题深度。
从隐喻层面看,影片呈现的“猎巫”式暴力确实发人深省。导演对女主人公缺乏基本的怜悯,她变成怪物,固然是因为对美的扭曲追求。但她除了自己以外,并没有伤害其他人,何至于让她被当众侮辱、砍杀最后变成一滩烂肉呢?这跟欧洲中世纪的猎杀女巫行动有什么区别?当民众需要血腥暴力时,就拉出一个被社会排斥的异类,把她当作女巫,活活烧死,并不管她到底有没有犯错。
当我们批判主角的虚荣时,是否也该反思社会对衰老的恐惧?群众对怪物的围剿,恰似网络时代对“异类”的集体暴力。可惜影片在批判与猎奇之间的平衡拿捏得不够精准,最终部分消解了其社会批判的力度。
总体而言,《某种物质》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娱乐性的佳作。虽然存在节奏和动机处理上的不足,但其对年龄焦虑的视觉化呈现、对人格分裂的大胆诠释,以及黛米·摩尔在两个年龄段的精湛表演,都使这部电影成为近年来恐怖类型片中难得的诚意之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