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革中的勇士形象:《埃及邮票》和《十字路口的勇士》
既别向左退, 也别往右让:那些地方什么都没有, 是不通电车的荒野之地。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埃及邮票
俄国画家维克多·瓦斯涅佐夫 (1848—1926) 的名画 《十字路口的勇士》。
《世界文学》2024年第6期刊登了俄国作家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Осип Мандельштам, 1891—1938)的中篇小说《埃及邮票》。小说中,作者化用了俄国画家维克多·瓦斯涅佐夫 (1848—1926) 的名画 《十字路口的勇士》中石碑上刻的字。那段话是这样的:
向前将绝无生路
没有车辙
没有脚印
没有飞翔过的痕迹
向右将得到未婚妻
向左将得到财富
这段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马上搜索到了这幅画,得以一睹为快。在这幅画中,一个显然刚经历过一场战斗而疲惫的骑士,骑着它同样疲惫的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的面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我们刚才读过的那几句诗。石碑前是破碎的人类残骸,有许多乌鸦落在一旁,还有的在空中盘旋。远方露出光芒,但看不出是朝霞还是夕阳。
向左或向右,都可以得到幸福,唯有向前,绝无生路,连鸟飞过的痕迹都没有。(从这个线索来看,我倾向于相信远方的光芒其实是落日的余辉。但勇敢的骑士义无反顾,继续向前行。一幅画,一首诗,生动刻画了一个甘愿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形象。人类世界能有今天的文明和自由,都是无数这样的勇士牺牲自己才换来的啊!
纵然对俄罗斯人恶评再多,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的艺术确实是世界宝库中最珍贵的宝藏。从绘画到音乐,从雕塑到建筑,俄罗斯都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更不用说俄罗斯文学了,在我的心目中,那是后世作家难以逾越的世界文学的巅峰!
这篇写于1927年的《埃及邮票》,它的作者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本身是一名诗人,较少涉及小说体裁。在经历了多次社会历史变革后,诗人的开始对记录社会历史的轨迹产生兴趣。这就要求他必须在创作题体裁上有所创新,既要发挥小说记录当下的功能,也要保留诗歌语言的含蓄内敛,以符合作者的审美原则。《埃及邮票》就是一篇这样的“诗歌小说”,它既有小说的叙事语言和故事框架,也有诗歌的优美含蓄和丰富意象。它表现了在二月革命后俄罗斯人的迷茫和空虚,塑造了一个彻底丧失尊严的犹太知识分子的“多余人”的形象。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为何作者要化用《十字路口的勇士》这幅画上的诗句。俄罗斯经历了革命,但国家并没有因此好起来,社会反而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弱者转而压迫更弱者。此时,怎能不让人期盼那些一往无前、为人类探索前路的勇士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