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骇人心魄的历史:《战时的第三帝国》
这一套“第三帝国三部曲”,即《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战时的第三帝国》三本书,共有241万多字,我几乎每天都读一两个小时,也消耗了我足足两个月的时间才把它读完。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伊万斯的著作,他详细考察了大量有关纳粹德国的历史资料,写出了这套编排合理、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历史书籍。评论家伊安·科尔肖称这套书是“这一灾难性的时代描绘出最为全面的历史。”
确实如此,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断为作者生动、详实的叙述而折服。他不是将不同的历史文献简单综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把这些资料结合为有机整体,使所有叙述服务于一个目的:全面描绘纳粹德国的历史。
与二战有关的历史研究书籍浩如烟海,已经达到了任何历史学家都不可能将其全部研读的程度。然而,大多数这类著作要么着眼于战争的进展,要么关注纳粹德国的政治斗争,读者若是想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却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著作。伊万斯的著作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全面反映纳粹德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宗教等不同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对我来说,读完这套书,关于纳粹德国的历史,就不再需要读其他书了。
《战时的第三帝国》一书的叙事开始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结束于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战争一开始,德国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击败并占领了波兰,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侵略和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等一系列欧洲小国。1940年5月10日,一支庞大的德国军队,穿越阿登森林,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诺防线,在法国军队的后方发动了袭击。一个月后,法国即宣告投降。
一系列的军事胜利让希特勒的威望如日中天,也让德国人民陷入空前的狂热之中。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英国,他派遣了大量轰炸机,对英国城市进行轰炸,并计划进行跨海作战。但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并未放弃抵抗,最终希特勒认识到,德国海军的实力完全无法与英国海军相比,他不得不无限期中止了跨海作战的计划。不过,希特勒还是命令德国的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游弋,进攻美国向英国运送物资的商船。
希特勒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东面。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意在专心与英法作战,而苏联是为了确保西部边境的安全。在德国进攻波兰时,苏联也对波兰发起了进攻,使波兰军队陷入腹背受敌之中。波兰投降后,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领土。现在,希特勒既然在对英国的作战中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他就开始计划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行动”,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军队不堪一击,东方的战斗将在几个星期内结束。虽然苏联军队在前期的几场战役中损失惨重,战死和被俘的苏联士兵多达四百多万人,但苏联幅员辽阔,战略转寰余地很大。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很快带领苏联人民投入反抗德军入侵的斗争中。斯大林把西部的重工业转移到高加索山脉中,这些军工厂很快投入运转,为苏联生产了不计其数的坦克、飞机和大炮,为苏联战胜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德国领导层却对军事目标产生了分歧。希特勒执意要攻占斯大林格勒,不仅因为这是苏联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也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名字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在战斗最残酷的阶段,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四分之三的面积。德国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宣布胜利了,但苏军却已集结了大量兵力,迂回穿插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虽然第六集团军的指挥官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认识到军队的危险处境,向希特勒请求撤军,但希特勒却拒绝了,并严令保卢斯必须抵抗到底。同时,希特勒派遣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率领装甲部队前去支援保卢斯,但他的部队缺乏燃料,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只能撤军。最终,斯大林格勒里的德军被全部歼灭,20多万德军及其盟军士兵死亡和被俘。保卢斯元帅也被俘了,他拒绝了希特勒要求他自杀的命令。在之后的时间里,保卢斯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苏联发表了大量广播演讲,痛斥纳粹德国的罪恶,成为了一名反法西斯主义者。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此次战役后,苏军在宽阔的战线上向德军发起了进攻。虽然德军也发动了库尔斯克战役,试图夺回战场主动权,但最终失败了。在苏军的猛烈进攻下,德军开始了漫长的撤退。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已经不能称为撤退,称之为溃散更为恰当。
1944年6月6日,盟军部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使德军被迫陷入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的崩溃。在盟军东西两面的夹击下,德国军队很快丧失了抵抗能力。盟军也对包括柏林在内德国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使德国人民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希特勒绝望地躲在地堡中,指挥着不存在的军队,并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奇迹武器”上。所谓“奇迹武器”,是指纳粹德国后期研发的一系列武器,比如V1、V2火箭、喷气式战斗机、沙林毒气等。但德国既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研制这些武器了。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身亡。他的尸体被手下浇上汽油焚烧,以避免遭到敌人的亵渎。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接管了德国,并于5月8日签订了无条件投降协议。至此,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正式结束了。
本书并未聚焦于战争的进程,实际上,关于战争部分,作者着墨不多。他把大量篇幅用于叙述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实施的各种惨无人道的灭绝政策。众所周知,纳粹德国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但除了犹太人,纳粹德国还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吉卜赛人甚至德国人。那些身体残疾者、智力低下者以及精神病人、与社会不相容者也遭到了系统性的灭绝。在经济方面,纳粹德国在占领别国期间,强制征募了大量劳动力,让他们为德国的战争经济服务。除了这些外籍劳工,集中营里的囚犯也遭到了大规模的强制劳动。那些囚犯的生存条件极差,食物供给匮乏,却要承担繁重的劳动,直至他们累死或病死。
书的最后介绍了纳粹德国重要人物的结局,他们或自杀身亡,或被判死刑、监禁。我想特别提到贯穿整部著作的一个人——维克托•克伦佩雷尔。他是一名犹太人,但娶了德国妻子,并改宗基督教。他是德累斯顿大学的罗曼语教授,研究法国文学,但在纳粹党上台后被迫辞职。他遭到了纳粹德国的迫害,被迫佩戴“犹太之星”,并被迫参与强制性劳动。若不是他的德国妻子爱娃无微不至的细心照料,他一定无法度过艰难的岁月。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撰写日记。战后,他成为民主德国公民,并加入了共产党,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他的日记得以出版,题为《我将作证》(I Will Bear Witness),被誉为“最完整的纳粹时代私人记录”。
正如本书作者在书的末尾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仇恨情绪和破坏欲望,哪怕程度很低,而第三帝国则以最极端的形式展现了人类仇恨情绪和破坏欲望可能达到的程度及产生的后果。它以血淋淋的事实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威权主义最终的潜在后果。它展现了将种族三六九等区别对待会导致的后果。它也用最极端的形式抛出了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刻会面临的道德困境——在我们被迫陷入的特定情境中,我们是选择屈服还是抵抗,选择作为还是不作为。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帝国不会彻底消失,虽然它的实体早已湮灭在历史中,但它本身仍将继续引起全世界每个思考者的关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