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通俗又专业的小众历史:《蚕桑丝绸史话》
前段时间,因为养蚕,我对蚕桑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立刻查阅资料,找到了这本《蚕桑丝绸史话》。这本书属于一套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编纂这套丛书的目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丛书共200余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是了解中国历史的绝佳资料。
这本《蚕桑丝绸史话》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自远古时期养蚕缫丝、纺织丝绸的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涵盖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等方面,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中国蚕桑丝绸的发展历程。在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时,作者也提供了详实的描述,让读者不禁为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所折服。许多古代农学著作都记述了当时的先进生产技术。例如,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述了用水精练蚕丝的基本方法;元代王祯《农书》中列举和总结了当时6种常用的嫁接方法;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世界上利用杂交优势培育新蚕种的最早文字资料。
现代人很难想象,制作一件丝绸衣物,要花费古人多少劳动力。养蚕、缫丝、纺织、印染等工序都需要众多劳动力的辛勤劳作。然而,自近代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缫丝技术开始挤压中国蚕桑业的生存空间。虽然民族资产阶级也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力图自强,但脆弱的民族资本主义完全无法与西方资本的力量抗衡。日本侵华期间,中国的蚕桑养殖业更是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绝大多数缫丝厂关闭,或成为侵华日军掠夺对象。到20世纪40年代,盛产蚕桑丝绸的中国竟然几乎成了完全的丝绸进口国,本土的蚕桑丝绸生产几乎完全消失。
另一个有趣的知识是,蚕桑丝绸的最终消亡也是因为人造丝的出现。虽然现代人认为人造丝的质量不如真丝,但实际上,人造丝的各方面质量都超越真丝,其价格更是远远低于真丝。现在,真丝织造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丝衣物的昂贵价格也让众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从剥开第一粒蚕茧,发现这种天然纺织材料以来,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改进蚕桑丝绸制造的技术,然而几千年的努力终究抵抗不了工业化的浪潮。说到底,我们应该感谢化工纺织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穿上各种材质、颜色各异的衣物。否则的话,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是难以奢望穿上丝绸衣物的。正如一首古诗所说: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