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泪:《一个人的遭遇》如何超越意识形态宣传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1905年5月24日出生,1984年2月21日逝世,是苏联著名作家,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表彰“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肖洛霍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既被视为苏联文学的典范,又因对战争与革命的深刻描写而具有世界性影响。他笔下的哥萨克世界成为俄罗斯文化的重要象征,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他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的《真理报》上刊登了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小说主要表现苏联红军普通士兵安德烈·索科洛夫的载沉载浮:二战前的生活,战争中应征入伍担任汽车司机,受伤后被抓进德国法西斯的俘虏营,他利用开车的机会俘虏了德军的工程师,回到红军队伍。战争中他的家园被毁,家人全部亡故。战后,他邂逅一名孤儿,与他相依为命。这部作品发表后受到好评,勃拉戈伊称赞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

《一个人的遭遇》的叙事结构是复式的,其外层结构是,一名苏联干部“我”和同事一起,前往顿河附近是一个村庄。他们的汽车陷入泥坑,这名干部遇到了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的老人——索科洛夫,两人便交谈起来,老人于是讲述的自己的经历。

其内层结构,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讲述的故事,即索科洛夫大半生的经历。他出生于贫农家庭,在饥荒中失了所有亲人。他进入城市,当上了工人,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索科洛夫应征入伍。在临行前的离别,妻子悲痛欲绝,抱着他不肯放手,他却强忍着内心的感情,一把推开了她。这让他许多年来都无法原谅自己。在战争中,他不幸被俘,在战俘营中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被迫承担繁重的劳动。期间,他一度逃跑,但被抓了回来。他对劳动任务发牢骚,遭到警卫队长非难。他不卑不亢,不向法西斯低头,让警卫队长也颇为敬佩,因此侥幸生还,并且带回了一些食物作为奖励。后来,德国人需要会开车的俘虏,就把他征召去,为一名德国工程师开车,修筑防御工事。他抓住机会,棒住工程师,开车冲破德军前线,回到了苏军阵营。他在修养期间给家里写信,却收到邻居的回信。原来,早在两年前,他的妻子和两名女儿就死于德军空袭。他的大儿子志愿参军,成为一名炮兵。他们一起加入了进攻德国的战斗。在战争的最后一天,他得到噩耗,他的儿子不幸牺牲。从此,他失去了世上的唯一一名亲人。战后,他不愿回到家乡,而是到处流浪,偶然间歇后了孤儿万尼亚,就将他收养,两人相依为命。

老人的讲述在此处结束,“我”的交通工具终于备好,和老人告别,目送老人和孩子离去。“我”本来对他们抱着崇高的敬意,希望他们经受住一切磨难,希望孩子长大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当“我”看到孩子回头向他挥舞红嫩的小手时,眼泪却禁不住地流下来,“我”回过头去,不愿让孩子看到“我”在流泪。

这篇小说的外层叙事结构中,安排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展现了被战争折磨得满目疮痍的俄罗斯大地,也显示出外层叙事者“我”是一名文化工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观察,也为接下来复述老人的遭遇做好了铺垫。

在内层叙事结构中,则较少景物描写,而是集中于老人的叙述。老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有着朴素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他爱憎分明,对同志百般爱护,对叛徒和法西斯分子则毫不留情。他虽然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但仍然顽强地活着,是坚韧不屈的俄罗斯人民的典型形象。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说的末尾。正如前文所说,这篇小说可以视为有两个结尾。如果去掉后一个结尾,即“我”看着挥手说孩子流泪的描写,而只保留“我”送别时对一老一小的祝福,那这篇小说就没有真正突破苏联意识形态宣传的藩篱。正是因为“我”的流泪,让小说的主旨得到了升华,在结尾处爆发了辉煌的人性光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If I ruled the world

冬日朝阳

借鉴还是传承?评音乐创作领域的抄袭现象